眼底检查了解一下注意这些健康隐患
2020-09-07 13:59:57
《中国体检人群眼底健康蓝皮书》显示超七成体检人群存在眼底异常。
从性别来看,男性标化异常检出率为75.7%,略高于女性的72.7%。因此,相比于女性,男性需要更加关注眼底健康。
从年龄来看,眼底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明显增高,60岁及以上的年龄段眼底异常检出率最高,达到97.2%。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格外关注自己的眼底健康状况。 但年轻人也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人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用眼过度,各类眼底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因此,建议年轻人群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什么是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就是通过眼底镜、OCT影像检查、眼底照相等多种方式观察眼底情况的检查方式,是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 由于许多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病、肾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均会发生眼底病变,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健康危害较大,所以通过检查眼底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资料。
眼底检查,怎么查?
临床上眼底检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眼底镜检查 通过眼底镜可以直观的发现眼底血管改变,例如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渗出、裂孔、脱离等。眼底镜检查作为眼底检查的基础项目,在眼科体检中也是普查的一个项目。 当医生通过眼底镜检查发现异常,或者结合病人年龄、疾病、症状等因素,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其他的眼底检查项目。2.OCT/OCTA影像检查 OCT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眼底成像系统。这种检查方式可以呈现类似于活体下的视网膜解剖结构。 在检查中,通过近红外线光扫射到人眼底,通过人眼底视网膜、不同细胞层的反射波的不同,通过计算机系统分析并成像,反映出人眼的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的图像。 OCTA指的是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即在OCT基础上还能观察到眼底血流的影像检查方式。 用于黄斑的OCT/OCTA这种眼底检查,主要是为了查看黄斑部显微结构有无出现异常改变,明确是否患有视网膜、视神经疾病,如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可以根据此项检查的结果,发现具体病症,进行对症治疗。 3.眼底照相 眼底照相其原理就是用一种特制的照相机记录眼底镜下所看到的景象。 眼底照相能够通过窄角、广角等不同角度,观察到视网膜中央及周边不同区域的图像,发现出血、渗出、血管瘤、视网膜变性区、视网膜裂孔、新生血管、萎缩斑、色素紊乱等改变。 通过对比前后检查时间点上眼底照片的变化,就可以发现病情变化的细微改变,在许多眼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眼底检查?
那么,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眼底检查?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就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研究表明,糖尿病5年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44.4%,7年以上为56.0%。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早干预、早治疗,有利于病变的延缓和控制。 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后进行眼底检查,无病变者或病变轻的每年进行复查,病变严重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有些患者是因为视力下降查眼底发现问题之后才确诊糖尿病的,所以眼底的检查至关重要。 ●高血压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时,视网膜血管痉挛、变窄,血管壁增厚,严重时会出现渗出、出血和棉絮斑。眼底病变的程度与高血压时间长短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眼底检查可以帮助确诊高血压,观察病情进展并了解治疗效果。建议患者平时在做好血压监测,合理用药的同时,保证每3~6个月一次的眼底检查。
●高度近视人群 一般将高于600度近视的眼睛称为高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的眼轴比普通人更长,视网膜随着眼轴的变长而被牵拉变薄,发生黄斑出血、周边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的概率也比正常人高。 因此,建议高度近视患者,应至少每年做一次散瞳眼底检查,及时发现眼底的病变,避免因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而失明的悲剧产生。 ●50岁以上中老年人 老年人是许多眼科疾病青睐的群体,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患病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老年黄斑变性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 所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眼科的检查,及早的发现眼底病变并积极治疗。 ●青光眼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青光眼是一组以病理性眼压升高、视神经损伤、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疾病。因其造成的视野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定期体检测眼压可以早期发现青光眼,一少部分眼压正常的朋友通过体检眼底检查杯盘比异常发现早期青光眼。 呼吁有家族史、长期黑暗环境下工作的青光眼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眼科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延缓病程的进展。